初一地理教案汇编4篇

更新时间:2023-12-08 来源:地理 点击:

【www.yscs9s.com--地理】

地理(英: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一地理教案汇编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一地理教案篇1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

【篇一:区域地理 世界地理部分教案】

区域地理 世界地理部分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比较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使学生了解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异同特征并能用等高线图上表示  它们的形态。

2、通过对五种基本地形特征的学习,掌握描述地形特征的方  法。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的山系的分布

4、掌握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五种基本地形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3、通过读图和画等高线图,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图片、彩图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认识自然的 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及描述地形特征的方法

难点: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等高线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比较教学法、读图提问法、作图法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前一节的学习,我们清楚了地球表面分布着陆地和海洋,那

陆地表面和海底表面形态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些疑惑。

2、讲授新课:

【板书】 第二节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板书】  一、陆地地形

1、五种基本的地形形态特征

【板图】  教师一边展示五种地形的图片一边地逐一把五种基本地形用素描手法 画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总结特征。

【总结】 教师把五种地形的基本特征进行总结归纳

【板书】

1.山地海拔较高,高于500米

起伏大,坡度陡峻

2.丘陵海拔较低,低于500米

坡度和缓

 3.高原海拔较高,高于500米

地面坦荡,边缘陡峭

4.平原海拔较低,低于200米

地面平坦

5.盆地中间低,四周高

四周被山岭环绕

 (讲解完毕,板图画好)

【作图】 教师示范山地的等高线图,其余的由学生在黑板上画出。

【提问】 我们在分析地形时要从那几个方面入手?

【总结】 1.海拔、地势起伏

2.地形的种类和分布

【承转】  陆地地形多种多样,海底地形怎样呢?

【板书】  二、海底地形

【讲解时边讲边板书】  讲解大陆架概念,作用及富含的资源,大陆坡、洋盆、海沟、海岭等的形态。(教师画出海底地形图)

【提问】 陆地地形用等高线来表示,那海底地形呢?

【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陆地和海底地形,重点是陆地的5种基本地形的特点及地形特点的描述。

【篇二:高二区域地理教案: 拉丁美洲】

高二区域地理教案:  拉丁美洲

黄昌智(2011年3月)

【考点解读】

1、了解拉美的位置和范围,识记重要的经纬线穿过的重要的地理事物。

2、看图识记拉美重要的地形区名称,能概括拉美的地形特征。

3、能从气候的类型、分布、特点、成因等方面分析拉美的气候。

4、了解拉美的水文水系状况。

5、了解北美的人文地理概况。

6、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工农业发展状况

【重点与难点】

1、拉美主要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2、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工农业发展状况

【学法指导】

1、抓住区域的突出特征,从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三方面分析拉美。

2、多看图记图。

3、运用区域地理的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本区的地理特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知识梳理】

第1课时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巴西

拉丁美洲最狭长的国家:智利

拉丁美洲最南部的国家:阿根廷

拉丁美洲纬度最北的国家:墨西哥

 一、位置和范围

1、位置

经纬度位置:热带为主,少部分在温带(25o n-57o s)40o w-110o w(南美洲40o w-80o w)

海陆位置:美洲中部和南部,东临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北接加勒比海、墨西哥湾

2、范围:

北部: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属北美洲)

南部:南美洲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西部山地,东部高原、平原为主

北部墨西哥高原、西部安第斯山脉;

南美东部:高原与平原相间排列(从北到南:圭亚那高原、亚马逊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2、气候:湿热的大陆

(1)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最大的热带雨林区(赤道低压带控制;平原敞开面向大西洋,信风影响可深入内陆;周围海洋广阔,蒸发旺盛,水汽充足)中美地峡大西洋沿岸,巴西东部沿海

(2)热带草原气候:雨林两侧的巴西高原、圭亚那高原

(3)热带沙漠气候:安第斯山西侧沿海30o s以北到赤道附近(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秘鲁寒流影响),主要位于智利和秘鲁境内;

(4)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东南沿海20o s-40o s(巴西和阿根廷);

(5)地中海气候:安第斯山西侧沿海30o s-40o s,狭长,智利;

(6)温带海洋性气候:安第斯山西侧沿海40o s-55o s,智利南部和火地岛;

(7)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和温带沙漠气候):巴塔哥尼亚高原(安第斯山脉南部阻挡了西风);

(8)高山气候。

注意:地形对该地气候的影响;和非洲大陆的对比

拉丁美洲的气候特征:湿热,类型众多的原因。

(1)纬度因素:拉丁美洲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属五带中的热带,气温全年高温。

(2)海陆因素:周围有广阔的海洋,海洋对气候的明显影响。

(3)地形因素:影响显著,表现为:

a、热带平原地区气候湿热(海拔低);

b、高原地区气候较温和(海拔较高);

c、高山地区气候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d、40o s以南的安第斯山西侧多雨(属西风带,西风来自海洋,湿润),东侧干燥少雨(背风坡,风来自大陆)。

3、水文:河流多,流量大

亚马孙河:第一大河(世界水量最大、流域最广),第二长河(6400km)源于安第 斯山,经赤道地区入太平洋。  水量

大、支流多、流域广、水流平缓、航运条件好。

巴拉那河:发源于巴西高原,南流注入大西洋,河口称拉普拉塔河,该河上游位于巴西和巴拉圭边境的伊泰普水电站是目前最大的水电站。

4、自然资源丰富

(1)矿产:石油——加勒比海沿海(墨西哥、委内瑞拉)铁——巴西

(2)水能:巴西高原

(3)渔业:秘鲁渔场

(4)森林:热带雨林(红木、乌木等)

(5)草场: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牛)

 三、人文地理特征

1、拉丁美洲的居民

人口的分布:人口稠密地区——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

拉丁美洲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人口比重——拉丁美洲60%、欧洲70%、非洲30%、亚洲27%

2、发展中的经济

部分国家出口的主要初级产品表

国家 古巴 中美部分国家 智利 委内瑞拉 巴西 秘鲁 墨西哥 阿根廷

主要经济

支柱产品 蔗糖 香蕉

咖啡 铜矿 原油 咖啡 鱼粉

铜 原油 农产品

占本国经

济的比重 86% / 54% 62% 15% 11%

22% 62% 40%

现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国家 近几十年来建立起来的工业部门

巴西 钢铁、汽车、飞机制造

阿根廷 肉类加工、机械制造

委内瑞拉 石油加工

墨西哥 石油加工

3、湿热条件下的农业

拉丁美洲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在世界的地位

经济作物 咖啡 香蕉 甘蔗 可可

产量约占世界

总产量的比重 3/5 1/2 1/2 1/3

 第2课时巴 西

一、位置和范围

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

二、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1/3平原,2/3高原

2、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3、水文:亚马孙河

4、资源:铁

5、热带雨林:世界森林资源的30%

三、社会经济概况

(一)人口

人口1.4亿,90%在东部沿海,人种复杂,使用葡萄牙语,信奉天主教。

人口、城市多在东部、东南部沿海地区原因:

1、海上交通便利

2、殖民者首先到达这里,开发较早

3、气候较温和湿润

4、工商业发达

稀少区原因:

1、过度湿热

2、交通不便

3、开发不便,经济落后

(二)巴西的农产与资源

森林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30%。植物种类、鸟类占世界50%。亚马孙河淡水鱼达2000

多种。

1、农产品中,产量占世界首位的有:咖啡、甘蔗、香蕉和剑麻

巴西主要出口的农产品:咖啡、蔗糖和大豆,但小麦仍需进口.

2、铁矿、锰矿等矿产储量丰富。

3、森林资源丰富。

4、水能资源丰富。90%的电力靠水力发电。(伊泰普水电站)

(三)迅速发展的经济

过去:出产农矿业产品为主→现在:工农业发展迅速

(三)迅速发展的经济

条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科技较发达

部门:钢铁、汽车、造船、飞机制造、核电、通信、电子等

分布: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能源:缺煤少石油,但水能资源丰富(90%水电)

(四)城市

巴西利亚:高原新城,政治目的,环境优美

著名城市:巴西利亚——首都;巴西议会大厦

里约热内卢——巴西第二大城市;全国经济、文化中心;1882~1960为首都;是

全国最大的海港,可停万吨海轮;全国工商业和金融中心

圣保罗——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全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以棉纺织和机器制造业为主;外港桑托斯是世界最大的咖啡输出港

练习:

1、读南美洲示意图,回答(11分)

 (1)图中m、n、p、q四点盐度大小顺序排列为___mnqp__;其影响因素为__纬度,洋流,径流__。

(2)在m、n两处填画洋流流向示意箭头。

(3)n地沿岸的自然带分布特点是呈 南北_方向延伸,原因是①  山脉阻挡无法东西扩展

_,②沿岸洋流南北向流动。

(4)b地所在国的农牧业发达,主要分布在  潘帕斯草原  ;它发展牧牛业的有利条件是: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②地广人稀,而且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

③距海近的区位优势。

2、下图为世界某地区七月份等温线图(单位:℃),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a处闭合等温线内的气温应介于  15~20  ℃之间。

(2)图中b、c、d三处位于同一纬度地带,但b处气温  高于  (高于或低于)c、d两处,简答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①b处位于海洋,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7月冬季降温降得慢,气温高于同纬度陆地;

②且b附近有巴西暖流经过。

【篇三:高二级区域地理复习《东亚》教案】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教案(一)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教案(三)

初一地理教案篇2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教材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可以采用自学指导式教学方法,通过自己阅读了解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实例,运用表5.1的知识理解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基本方法。

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形势是提高运输量、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保证货物运输的安全性等,所以交通运输方式呈现出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的发展特点,教学中通过图片投影展示,加强教学的时代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交通运输网由点和线交织而成,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层次。教材通过案例南昆铁路说明交通运输的布局受到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制约。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

3. 结合实例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网及交通运输线、点布局的区位因素。

过程与方法

1.案例分析法。

2.自学讨论法。

3.合作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

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难点: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鲁迅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要走?”人们的衣、食、住以及各种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进行的。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间的物质和信息,要通过交通运输、通信、商业和贸易等方式进行交流,实现互补,这样社会才能形成一个运转自如的整体。

【板书】5.1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过渡:什么是交通运输网?

教师讲解:交通运输就是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

展示投影:交通运输由手提肩扛,牲畜驮运发展到现代化交通运输。展示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

学生讨论:假若没有交通运输你的生活会怎样?

师生总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一、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自主学习:看课本78页第一、二段及表5.1内容,了解以下知识:

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类型     2、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3、交通运输方式发展的趋势

展示投影:现代化的主要五种交通运输方式

指导练习:1. 现代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探究: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交通运输方式的差异

讨论回答:列表比较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运量、运价、速度、适宜运输的货物等方面的差异。

课堂练习:

例1、读“欧洲货物四种运输方式运费与运距相关曲线示意图”回答:

word/media/image2.gif

(1)运距<80km时,最廉价的运输方式是      公路          

(2)80km<运距<550km时,最廉价的运输方式是 铁路        

(3)运距>550km时,最廉价的运输方式是     水运          

(4)最昂贵的运输方式是       航空       ,它最适合运输的货物的特是 质量轻,体积小,价格昂贵,急需的物品   。

课堂探究:

根据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举例说明如何依据货物的类别和数量以及运输距离,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教师讲解: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都有其优势,同时也会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因此要充分发挥其各自优势取长补短,那么如何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我们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抱着“多、快、好、省”的原则,区别对待,灵活掌握。

课堂练习:

例2、选择正确的运输方式

例3、有一位中学生计划利用暑假旅游探亲,其线路是:从大连到上海并沿途领略海洋风光,然后由上海沿长江到武汉,后从武汉到广州,还要从广州用最短的时间去一趟深圳,当天就从深圳赶回大连。请用有关的交通运输知识填写下表以帮助该中学生完成暑假旅游探亲计划。

展示投影 :高速列车  巨型油轮  集装箱的图片

自主学习: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方向

⑴高速化     ⑵大型化      ⑶专业化

过渡:如果我们这个社会只有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可不可行?事实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要实现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往往要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多种交通运输线、点相互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

二、 交通运输布局

自主学习:学生看课本79页到80页相关内容并分析图5.3 ,回答以下问题:

        (1)、交通运输网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交通运输网的形式有哪些?

(3)、交通运输网可以分为哪些层次?

师生总结: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和线是交通运输网的基本要素,交通运输网具有单一运输网和综合运输网两种形式,省级综合运输网、大区级综合运输网以及国家级综合运输网三个层次。

过渡:不同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某一区域的某种交通运输线或点建设的过程中也要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接下来我们以南昆铁路为例,分析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案例:南昆铁路

展示投影:南昆铁路的资料

小组探究:影响南昆铁路建设区位因素

1.南昆铁路的起止点、经过省区、途经地形、 地质条件、沿途资源、途经地区的经济条件。

2.南昆铁路修建的意义?

3.影响南昆铁路布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指导学生读图

师生总结:

1.南昆铁路西起  昆明    东至  西宁   。穿越 云南   、  贵州   、  广西    三省。

2.南昆铁路经过的地区是我国  贫困人口   较多,经济相对 落后   ,所以南昆铁路对发展沿线地区经济有很大的作用。

南昆铁路经过的地区是少数民族  最多地区    ,所以南昆铁路有利于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西南内陆地区  资源丰富  ,华南地区有较好的 交通条件    ,把两地的     资源   优势和    区位   优势结合起来。

南昆铁路经过西南喀斯特风景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极大的促进了当地 旅游业        的发展。

3. ①社会经济因素:充分发挥大西南的优势,有利于物产输往世界市场,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解决贫困问题

②自然因素:通过喀斯特地区和强地震地区、地质条件复杂

科技因素:沿线地区地质、水文条件复杂,必须以新的科技为支撑

问题深入:

(1)从影响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考虑,致使南昆铁路至今才得以成功修建的原因有哪些?

从自然方面分析:自然环境中存在很多过去难以克服的不利条件(如地质、地形条件复杂)。

从社会经济技术分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积累少,投资不足,技术难度大且克服的力量不足

(2)根据图中信息分析证明,南昆铁路修通后,可带动当地哪些产业的发展?

旅游业、水果加工业,矿产开采及加工业、水能开发。

(3)若以航空运输代替南昆铁路,作为当地地域联系与经济发展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是否可行?为什么?

不可行。因当地聚落较密集、物资运量大,而航空运输成本太高,发展航空仍难以解决当地大量资源外运,及当地居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问题。

总结:通过对南昆铁路的分析,我们要探讨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和选址原则,需要考虑的是影响交通运输线和点的布局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根据不同地方,不同情况,具体分析,来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初一地理教案篇3

学案6 地球的圈层结构

[目标定位]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特点。2.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①__________的变化。

a.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b.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

(2>C以上为⑨______,C、D之间为⑩______,D以内为⑪______(由E⑫______和F⑬______组成>。

(3>岩石圈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⑭______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地球的外部圈层(见右图>

(1>A⑮________: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

⑯________。

(2>B⑰________: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⑱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3>C⑲____________: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⑳________的底部、

______的全部和________的上部。

【问题思考】

1.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你认为合理吗?

2.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网北京2008年8月12日电:我国渤海湾黄河口凹陷处发现了一个新的油气田,标志着我国在这一区域的勘探工作获得了新的进展。该新油气田的成功发现,进一步展示了黄河口凹陷处的勘探潜力,对渤海湾油气资源的产储量规模的稳步提升发挥更大作用。

地震波被称为“照亮地球内部的明灯”。人们对地球内部的构造及其物理状态的认识,主要是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1>为什么能根据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2>想一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反思归纳】

列表比较地球内部圈层

探究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生物圈是地球圈层构造中的一个特殊圈层,与其他圈层相比,有哪些不同?

【反思归纳】列表比较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选择题

(2018·南京质检>北京时间2009年2月12日1时34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北纬3.9度,东经126.6度>发生里氏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M,震中100千M范围内无较大城市。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核B.上地幔C.下地幔D.地壳

3.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  >

4.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B.位于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C.位于地面以下,上地幔以上

D.位于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5.2018年3月以来,冰岛发生了大规模火山喷发。此次火山喷发出大量炽热的岩浆,这些物质可能来源于(  >

A.岩石圈B.地壳C.下地幔D.软流层

(2018·铜陵模拟>中国经济信息网2008年3月25日电: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000M超深钻机日前在川西海相科学探索井(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川科1井上安装调试成功,并正式投入使用。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6~7题。

6.此次科学钻井的最大深度位于(  >

A.地幔B.地壳C.地核D.软流层

7.大陆科学钻井工程的实施,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  >

A.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直接观测得到的

B.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地球物理等间接方法获得的

C.大陆科学钻井工程可以揭示整个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

D.科学钻井并不能有效地监测某些地震活动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8~9题。

8.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9.图中M和N所对应的地形区分别是(  >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10.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11.若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

A.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岩石圈

B.上地幔、下地幔、地幔

C.外核、内核、地核

D.地壳、地幔、地核

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12~15题。

12.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B.3个C.4个D.5个

13.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D.地壳

14.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B.岩石C.树木花草D.大气

15.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二、综合题

16.读“地球内部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A和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是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

1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当雄B.成都C.上海D.北京

(2>此次地震,拉萨有轻微震感,理论上拉萨居民感觉到(  >

A.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只左右摇晃

D.只上下颠簸

(3>西藏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西藏地区地球各圈层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其研究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排序型选择题——选择题解题突破

【题型特征】

排序型选择题一般是指把地理事物按时间或空间分布排序的一类选择题。这类选择题要求理解地理事象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然后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排序。排序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事象的时间和空间定位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可以是对某一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进行确认,也可以是对某一组事物或现象的分布进行确认。

【答题技巧】

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善于利用比较法进行不同地理事物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比较。解答时首先要对各个独立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其次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一般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练后反思】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传播速度②慢③快④固体、液体和气体⑤莫霍界面⑥明显增加⑦完全消失⑧下降⑨地壳⑩地幔⑪地核⑫外核⑬内核⑭地壳⑮大气圈⑯氮和氧

⑰水圈⑱连续⑲生物圈⑳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问题思考

1.合理。用“半熟的鸡蛋”来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则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2.

3.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均是由无机成分构成,而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共同组成的。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指生物圈。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着通过物质的性质的变化而改变。

(2>对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钻探得到的岩芯等进行研究

反思归纳

岩石薄厚岩浆很高很大

探究点二

(1>生物圈具有生命活动现象,是非常活跃、具有特殊结构的圈层。

(2>生物圈不占有独立的空间范围,渗透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中。

(3>生物圈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4>生物圈中生物的出现,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迁移,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反思归纳

干洁空气水圈活跃

课后练习区

1.A2.B[第1题,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面处,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第2题,塔劳群岛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0千M,据此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

3.A[地壳的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高度呈正相关,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震波从莫霍界面传播到测定点的时间越长。]

4.D[地壳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岩石构成,被称为岩石圈。]

5.D[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顶部,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6.B7.B[第6题,此次科学钻井的深度达到12 000M,而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M,故B选项正确。第7题,目前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主要是依靠物理方法间接获得的;大陆科学钻井成功后可揭示的只是大陆地壳的物质组成等信息;科学钻井可监测地震活动;故B选项正确。]

8.C9.D[第8题,由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可直接读出。第9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定位可确定M、N的位置。]

10.A[由于原油主要是液态物质,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在其中传播时波速变慢。]

11.A[该图示反映了岩石圈、地幔及地壳的关系。岩石圈是由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和地壳组成的。]

12.C13.B14.C15.B[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16.(1>地壳岩石圈软流层上地幔

(2>莫霍界面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M,B是大洋地壳,平均厚度只有几千M。

解读从图上看,A、B所在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深度上看从几千M到几十千M应是地壳的范围。地壳的厚度不均,A处是陆地,地壳平均厚度33千M。B处是海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M。F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即莫霍界面,地震波在经过此不连续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C+D+E是上地幔的一部分,其中C是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A、B、C共同构成了岩石圈;D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17.(1>A (2>B (3>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 (4>地震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解读第(1>题,地壳厚度不均,高山、高原地壳较厚,平原、盆地地壳较薄。第(2>题,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第(3>题,西藏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第(4>题,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初一地理教案篇4

地理教案-《长江》教案[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黄金水道”四部分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江在我国水系中的地位、水文特征及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利与弊,并通过对中国第一大河的学习来掌握认识一条河流应了解的几个方面,从而在强化忧患意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在中国地图上指出长江的源头至河口流经的行政区、地形区并了解沿途水文特征的变化;2、使学生认识长江在我国生产、生活中的巨大贡献,增强爱国之情;3、使学生了解长江水患及其治理,使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并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各河段水文特征及长江的利用和治理保护。[教学难点]河流特征与地形、气候等的关系;长江水患与分布河段的关系。说[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通过直观的电脑媒体投影,强化视觉,注重启第1页发诱导,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出学生间“合作学习”的优势,开展讨论,体现“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思路。说[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力,读图分析能力。2.以图忆文,培养记忆力。3.指导学生用综合法、分析法解决问题。[教具]电脑多媒体+自制的CAI课件[教学设想]播放《长江之歌》,伴以奔腾的长江录相,调动学生的激情,并导入新课;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展示媒体投影,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交流,教师总结归纳,深化提高;讲授过程中,穿插课堂练习,强化落实。说[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播放《长江之歌》,伴以奔腾的长江录相、长江流域景观展示,调动学生的激情,并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目的要求展示思考问题1、长江为什么有“中国第一大河”之第2页称?阅读课文P74页长度、年径流量、流域面积;2、你能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中国地形图中分别指出长江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吗?看地图册“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个地形区;分组交流,统一答案;各组代表发言(突出学生自学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总结、扩展深化长江的水量为什么这么大?(地处亚热带,雨期长,降水多。)学生发言(过渡)千里长江,蜿蜒流长,都经过哪些地区呢?展示中国政区图、地形图动画1、在政区图上,将长江自源头至河口,沿线11省版面用不同颜色依次显示;2、在地形图上,先显示三大阶梯分界线,再将长江流经的5大地形区版面也用不同颜色依次显示随着演示,在练习题上写下各省或地形区的名称。(练习题第一题)眼、手、脑并用,提高学习的效率,达到当堂消化、巩固。(过渡)学习一条河流,除了要了解其源头与河口、流经地区外,还应知道各河段的划分及其水文特征,以及对人类的利与弊。展示思考问题1、上、中、下游分界点及所在省?2、各河段的名称?3、上、中、下游支流及干支流汇合处的重要城市?阅读课文P75页;看课文P74页图5.8;讨论交流,互相纠正。1、宜昌(湖第3页

本文来源:http://www.yscs9s.com/shehui/130926/

为您推荐

高三地理第一学期工作总结范文汇总四篇

工作总结是对这一年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查、评价、分析以及研究,从而分析不足,得出可供参考及改进的经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三地理第一学期工作总结范文汇总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2-03 13:51:17   高三地理第一学期工作总结范文   高三地理第一学期工作总结怎么写  

地理评课优缺点及建议精选五篇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评课优缺点及建议精选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1-12 10:59:46   地理评课优缺点及建议简短   地理评课优缺点及建议完整  

地理课评价意见及建议【汇编四篇】

党支部: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群众的核心、教育党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在社会基层单位中发挥核心作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地理课评价意见及建议【汇编四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1-08 19:48:25   地理课评价意见及建议怎么写   地理课评价意见及建议简短  

初中地理听课记录1及评析集合4篇

记录是指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等通过一定的手段保留下来,并作为信息传递开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地理听课记录1及评析集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12-26 09:53:23   初中地理听课记录15篇及评析   初中地理听课记录范文大全  

初中地理考点范文(精选五篇)

总结,汉语词语,读音为zǒngjié,意思是总地归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地理考点范文(精选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3-12-10 11: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