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时尚】传统与特色:德租时期青岛的街道命名

更新时间:2017-04-06 来源:时尚 点击:

【www.yscs9s.com--时尚】

  在1898年3月开埠之前,青岛还没有任何正式命名的街道。虽然1892年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部驻防后,逐渐在总兵衙门的西侧形成了有商号六十余家的青岛口(下青岛)。但这座因驻军到来短暂繁华的滨海小镇上,仅有的几条东平行街道大概除了口口相传的俗称,并没有正式路名。
  昙花一现的临时街道
  德国租借胶州湾之初,由于城市的整体开发尚未开始,驻军和行政管理机构均暂设于原清军兵营、衙门或民房当中。与此同时,按就近主要机构或道路功能的原则,对清军驻防时期形成的街道进行了命名。如原总兵衙门门前的街道被命名为衙门街(Yamen Strasse/今大学路南端),被中国百姓称为大街(Haupt Strasse)的主要道路,因有店铺商号和沿街摊位,被命名为市场街(Market Strasse/今常州路至太平路小学一带)。还有因靠近兵营、邮局和德华银行被命名的东营盘街(Ostlager Strasse)、邮政街(Post Strasse)、银行街(Bank Strasse)等。不过,这些较为随意,且明显带有临时色彩的路名存在时间非常短暂,随着1899-1900年对青岛口的整体拆迁,它们就随着道路的消失,很快淡出了历史舞台。
  兼顾特色与传统的命名
  根据1898年9月颁布的第一个城市规划方案,纵横交错的主要街道和路网连接、分割出了早期青岛的基本轮廓和街区。为了体现新城市所谓的“德国特色”,并表达对皇室的尊重与敬仰。除弗里德里希大街(Friedrich Strasse/今中山路南段)是以已故的普鲁士国王命名,早期青岛欧洲人居住区的街道均以当时的皇室成员或时任主要官员的姓氏命名,如威廉皇帝海岸(Kaiser Wilhelm Ufer/今太平路)、海因里希亲王大街(Heinrich Strasse/今广西路)、伊伦娜大街(Irene Strasse/今湖南路)、俾斯麦大街(Bismarck Strasse/今江苏路)、霍恩洛厄街(Hohenlohe weg/今德县路)。
  但在大鲍岛中国街区,不仅在街道设置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棋盘式,道路的命名也为纯中式。最主要的街道被命名为山东街(SchantungStrasse/今中山路北端),其东侧的几条街道以青岛附近的村庄和州县来命名,多数沿用至今,如四方街(Syfang Strasse/今四方路)、海泊街(Haipo Strasse/今海泊路)、高密街(Kaumi Strasse/今高密路)、胶州街(Kiautschou Strasse/今胶州路)等。
  1899年5月,总督府又将进行修订后的城市规划方案对外颁布。山东街以西至铁路原计划用工业和仓储的区域被重新用于商贸居住,其中的街道则主要以华北主要省份或大城市来命名。如北京街(Peking Strasse/今北京路)、直隶街(Tschili Strasse/今河北路)、天津街(TientsinStrasse/今天津路)等。而火车站附近的街道则采用了当时德国的主要城市名字,如柏林大街(Berliner Strasse/今曲阜路)、基尔大街(KielerStrasse/今泰安路)、慕尼黑大街(Munchener Strasse/今蒙阴路)、不莱梅大街(Bremen strasse/今肥城路)等。
  显现中西交融的港口区域
  随着1904年大港Ⅰ号码头竣工,以及山东铁路的全线贯通,靠近港口和铁路的土地成为了城市拓展的新区域。而这一区域的道路命名也明显比之前更能体现出这座城市中西交融的特殊性。除紧靠铁路的街道,被命名为弗朗齐乌斯大街(Franzius Strasse/今莱州路),格奥尔格・弗朗齐乌斯(Georg Franzius,1842-1914),德国海军部建筑顾问、筑港工程师、基尔港口工程指挥。1897年曾前往胶州湾进行秘密调查。
  南北走向的街道均以曾在青岛驻防的德国军舰命名,如皇帝大街(Kaiser Strasse/今馆陶路)、奥古斯塔皇后大街(Kaiserin AugustaStrasse/今武定路)、威廉王妃大街(Prinzess Wilhelm Strasse/今聊城路一陵县路)等。而东西走向,与之相汇的街道则采用了华南条约通商口岸的名称,如吴淞街(Wusung Strasse/今吴淞路)、宁波街(NingpoStrasse/今宁波路)、广东街(Kanton Strasse/今广东路)、上海街(Shanghai Strasse,今上海路)等。这种街道命名规则的改变,既体现出当时德国海军在青岛的主导地位,又兼顾到港口城市特点,同时也没有忽视中国市民的民族情绪,可谓费尽心机。
  越过铁路的区域,除以小港命名的小港街(Kleiner Hafen Weg/今小港一路),多以参与青岛港口建设,并作出“贡献”的德国官员命名。如罗尔曼大街(Rollmann Strasse/今莘县路)、莱希滕大街(RechternStrasse/今冠县路)、格奥姆施大街(Gromsch Strasse/今宝山路)等。甚至连参与港口建设的维林公司,也获得了被命名道路的殊荣。
  日据之后的路名更改
  1914年11月,日英联军攻占青岛。12月1日,守备军司令部颁布法令,对青岛的地名、路名进行更改。原则上德国时期命名的中式路名均予以沿用,而原德语路名则全部更改为日语,更改路名主要来源于日本地名,尤其是十八师团的兵源地久留米地区,如佐贺町(今广西路)、舞鹤町(今太平路)、静冈町(今中山路南段)、大村町(今安徽路)等。新开辟的区域道路则采用了日本海军的军舰名或带有日本文化色彩的名称,如宫岛町(今朝城路)、榛名町(郓城南路一郓城北路一濮县路)、弥生町(今华阳路)、千岁町(今曹县路)等。而德租时期以人名命名的规则,除信号山被命名为“神尾山”、小青岛改为“加藤岛”,基本被摒除。虽然日本当局曾发布命令称,更改路名要避免混乱,但实际上在日据时期,不少街道至少被更改过一次名称,足见在更改路名上存在的随意与混乱。
  1922年12月,青岛主权回归中国。次年4月,胶澳商埠警察厅发布了第16号布告,对外宣布了将日据时期所有的日本路名更换为中文。虽然之后历经动荡与政权更迭,但90多年前的这些路名绝大多数沿用至今,而其中的曲折变迁和蕴含的丰富故事,也成为人们了解青岛历史发展的珍贵样本……

本文来源:http://www.yscs9s.com/shenghuo/8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