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诸体交辉 兼擅多能

更新时间:2017-04-06 来源:书画 点击:

【www.yscs9s.com--书画】

  编者按:上期我刊推出了姚华绘画专题,以贵州省博物馆所藏姚华画作为例,系统地对清末民初学者、诗人、戏曲理论家、书画家姚华的绘画艺术进行了梳理、评述。姚华,贵州贵筑人,字重光,号茫父、茫茫父。别署莲花庵主。按传统算法,今年是姚茫父140冥寿,也是他逝世85周年。他的一生曲折坎坷却博学多才、著作等身,被时人誉为“旧京都一代通人”。姚华的书法艺术,正如上期专题中所说,可谓“诸体交辉”:其行楷书根柢欧、颜、苏、蔡(京),结字宽博处意通八分,俊逸古茂处间杂碑意,折射出其对北碑批判性的继承:其隶书广泛地取法孔庙诸碑及“汉三颂”等,端秀雅逸但笔画的形态及枯润变化极为丰富,敦实处似篆、飞动处若草;其篆书取法宽泛,上至商周器物铭文、秦代刻石,下及汉代碑额及刻画金文,无不吸收摄取。从而形成了既显现秦篆的婉转圆润、又兼有汉篆的方整平实的面貌。姚华论书,本着既求实又变通的原则,激切时弊、发人深省。本期,我们继续推出贵州省博物馆藏姚华书法专题,配以《姚茫父年表》,为大家呈现姚华奇崛、斑斓的书法世界。
  在清末民国初期贵州籍的文化名人中,姚华(1876-1930)是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姚华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是教育家、古文字学家、戏曲理论家、曲学家、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工艺美术大师。说他是教育家。他在北京从事教育工作,出任学校校长。说他是古文字学家,因为他在这方面的研究著述有《书适》《黔语》《小学问答》以及见于《弗堂类稿》中的有关文章。说他是戏曲理论家。是因为他有戏曲论著《元刊杂剧三十种校正》《盲词考》等等。说他是诗人,因为他最早是以诗人之名闯入文坛的。所著诗集有《藜峨小草》《芦雪樱云》《记事抒隋诗》《金石题咏》《前人遗迹题咏》等。说他是书画家。因为有不少的传世书画作品印证了他在这方面的成就。姚华去世以后。他的学生王伯群将其诗、文汇集,为他印行了一部诗文集,名为《弗堂类稿》,共有三十一卷。此外,反映其学术的还有一些未收入这部诗文集内的关于文字学、金石学、戏曲学等方面的文稿。书画是他的成就中十分令人关注的部允已经先后出版了《莲花庵书画集》《贵阳姚华茫父颖拓》《姚茫父书画集》等。姚华在书画上用功尤勤。“早夜不休,肆意作书画,人竟卖之”(见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对于姚华的书画。人们是十分推重的,一代绘画大师刘海粟在给《姚茫父书画集》写的序言里谈到贵州书画的发展时说:“近四百年来,风气渐开,名人辈出,兼擅画、书、诗者,于古人必称杨龙友,于今人则咸推姚茫父先生。”刘海粟先生的这番话,道出了姚华在贵州本土之外的影响。如果仅侧重于谈论他的书法。在《姚茫父书画集》的序言里。刘海粟先生对姚华的书法也有一番评价:“作书如大匠造殿堂,以欧、颜为梁柱,六朝象赞为砖瓦,晋人行草为门窗帘幕,《石门颂》为匾额,高起高落,内敛郁郁之气,得金文倒薤法,笔先顿而后曳,方圆相济,笔情刀味如名流高座,意气慑人。”刘海粟先生的评价,对姚华书法渊源及风格的摄取熔铸,有着透彻的认知。
  在谈论姚华的书法艺术之前,笔者对其生平的大致经历,先做必要的叙述。姚华,字重光,号茫父,1876年生于贵阳的一个市民家庭。他自幼聪慧,虽然家境的清寒没有为其成材提供良好的条件,但是他能够刻苦自励,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加之自己又非常幸运地遇到了一位慧眼识才的伯乐――严修,这些都使姚华从清寒走向成才。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参加考试时,恰逢贵州学政严修阅卷,严修发现他才华横溢,见解独到,“诧为奇才,拔置县学第一”。又经严修提携,入贵州学古书院深造,在书院深造的同时,他考中了举人。之后,他在1898年至1903年期间,曾三次到北京参加会试,落榜之后,回到贵州,除钻研学术,从事著述以外,还先后在贵阳及兴义的书院中讲学。1904年,当他再次进京参加考试时,便金榜题名了口中了进士以后,他先担任过工部主事,后来又赴日本留学,在东京政治学院攻读法政。1907年学成之后回国,任邮传部邮政司主事等职。清王朝覆灭,民国建立之后,他仍长期寓居北京,曾经三次当选过临时参议院贵州参议员、参议院议员。他在北京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北京的五城学堂、清华学堂、民国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并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及北京京华美术专门学校任校长。1926年夏天。姚华因为患脑溢血,使其左臂残废,虽外出不便,在家休养,但他致力于学术研究,并积极进行书画创作,以出售书画为生。因“见一名拓。立掷千金”使得生活窘迫,但是他从不依附权贵,做人堂堂正正,做事坦坦荡荡。诗人徐志摩在《五言飞鸟集》序中,对姚华有这样的描述:“只是只有半边身子是活的了”。仍然“在书斋里危然的坐着,作书作画”。其对书画艺术的痴迷程度可见一斑。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样的生活对于姚华来说并不长久,1930年农历六月四日,他旧病复发。在北京逝世,享年五十五岁。纵观他的一生,治学抑或为艺,都显示出了其高风亮廿,铮铮铁骨的人格操守。
  今天我们在回顾我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史时,在清末民国初期这段历史时期里,姚华是不能够回避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当时的北京书坛画苑中是引人注目的。他与当时活跃在京城中的那些文化名人,如著名书画家陈师曾、王梦白、陈半丁、陈叔通等人的交往。戏剧名家梅兰芳、程砚秋及著名诗人徐志摩的深厚友谊,以及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相识,并将他的《飞鸟集》译为五言古诗等情况,都传为一时佳话。今天,当我们在领略姚华的书画艺术时。叹服于他在创作上涉猎宽泛、多擅兼能的本领。若谈论他的绘画。表现题材丰富多类,山水、花卉、人物无不涉及。若论及他的书法,楷书、行书、篆书、隶书、草书及作品的各种形式应有尽有。除了在书画创作上有不少的作品流传到今天以外,他在理论上也是颇有见地的。不仅有专门的论述,而且还有若干的谈论书画的语言散见于他的诗词、题跋、书札之中。在他关于书画的若干言论中,笔者尤想提到的是,他对清代阮元的著作《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的观点,以及碑学兴起以后,在学者、书法家中引起的或者尚南抑北,或者尊碑贬帖的各持一端、众说纷纭的现象。有自己较为客观、不带成见的看法。例如在他的《弗堂类稿》中可以翻到《与邵仲威论书法》一文,他写道:“金石相禅,不数羲献,昌黎评为俗书。真是巨眼。然如皖派诸人壹意攻石而不治金,犹未免俗工奏伎,益稳益愿。故为掇叔,人嫌其肆,愚意议其过谨耳。清人书中,冬心、叔未差有意致,然冬心太刚,叔未太柔。近颇自喜在刚柔之间,固无暇为金、张作调人。抑亦以为南北古今之异。无非此二气为之。羲、献正坐太柔,自唐以来,系名千古,未有一破其围者,顾终不餍人意:而北宗又纯以刚正反之。又何怪其凿枘邪!晚周之金,东汉之石,初唐诸家,正刚柔相调如此,方是捂绅之作余者质文偏胜,非野则史耳。”另外,对于继承古代书法家的风格所持的态度上,他也同样有着自己的见解,在也是收入《弗堂类稿》里的《题陆先妃碑》一文中,他提出“不必事事复古”,但是风格个性的创立,又不能回避古人,不可能不在吸收前人优秀风格的基础上,来突破创新。原文他是这样写的:“除是聋瞽,否则古人之遗迹于耳目,何从而避之。”这种看待传统书法的观点。直至今天也是值得赞赏的。也是人们必须依循的。谈及他的书法。最好的方式自然还是结合具体的作品来论,这样的方式使我们不落入空泛,更能够使我们对其书法的认识更感性、更直观。前面笔者已经提到,姚华在书法创作上,体现出的状态是众体皆擅,这样说是以流传下来的墨迹为据的。在以下的文字中。笔者将所供职的贵州省博物馆珍藏的其楷书、行书、隶书、篆书、草书诸种作品,择其部允逐一述评。   姚华有一件楷书长联,所书字数之多,是其楷书作品中罕见的。上下联各书写四十五字,分作两行。这副九十字的长联。从上款“志清老同年以何翰伯撰赠先德石芝公旧联属书”。下款“癸亥二月晦前二日京师莲花庵书姚华”中得知,对联内容是清代贵州书画家何威凤所撰写的。姚华以楷书写出。观赏姚华的楷书,能从中分析出他吸收过唐宋元几个朝代诸位楷书大家的特点,如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黄庭坚,以及元代的赵孟�\等人。姚华的楷书。以颜真卿、欧阳询为主要的根基,再旁涉其他诸家。从他的作品中,以及言论里,均反映出他对颜体是十分看重的,曾经说过“颜书是学人中枢,学颜则四通八达皆可适也。惟学人浅固,不知变通,往往中其气习”。这句话道出了他对颜体非常重视,颜体对他的影响较大,同时也提出了学古要能够变通的思想。仅就这副九十字的长联而言,在赏析之后,从书法风格的成分上分析。可以看出杂糅了唐宋各家的特点。其中有颜真卿的厚重道劲,有欧阳询的挺削劲拔,有柳公权的去筋留骨,有黄庭坚的宽博舒展,有米芾的欹则多姿。在姚华的楷书中。“平阔”的感觉是寓于其中的较为鲜明的特点。他的学生郑天挺教授曾评价他的楷书:“以隶法运平原,峻朴出之,雄道茂密,体韵丕变,或以为酷似北碑。”(郑天挺《探微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年版)从字形上看,他的楷书也有直接取法六朝墓志之处,呈现方扁整齐的特点。“平阔”状态,具体地分析,他的字横、撇、捺三画写得尤为突出,朝左右伸展,这一点颇为符合隶书的意味。另外,轮廓分明是他的楷书又一明显的特点,行笔时,在起笔收锋转折之处,多写得方尖,并且有顿挫,很有金石味。在用笔上亦是变化多端的,方圆并用,中侧并用,使他的字透着刚柔互济、俊逸古茂、稳健流畅的精神,也使其楷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下面笔者再举一副短联为例,是一副楷书四言联:“部演奥艺。恬忽世荣。”这副对联写得很有特色,因为所用的书写工具上的差异,也使字在风格上,与长联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这八个大字是用帚笔所书,所谓“帚笔”即用草扎成的笔,这种笔与毛笔比较,硬挺并且蓄墨量少,写起来笔画细而显骨力,因为蓄墨量不及毛笔,易露枯笔。这副对联字的间架上与上副相似,但笔味就大不相同了。笔者以为魏碑的特点更重。两副对联均属姚华晚期的作品,前者书写于民国十二年(1923),后者作于民国八年(1919),两件作者同期的作品,产生这样的差异,除了作者在书写时,风格上主观地作了变化以外,所用的书写工具也起到较大的作用。
  姚华楷书如此博采众长。涉猎多方,兼收并蓄而成自家面貌。当我们细观他的隶书时,会感到他的隶书也同样是广泛地吸收了诸种特点,他的隶书风格在形成过程中,同样是取法多方的。如果概括地指出他的隶书特点,笔者以为在用笔上圆劲如篆。字的结体上开张而又舒展,特别是左边的撇画。写得更是放纵道劲,自然流畅。在此,列举他的三副隶书对联为例,“恭敬撙节退让,刚健笃实辉光”“采药会须逢蓟子,杖藜时可过苏端”“清风吹破夜来疏雨才晴,寒沙萦水人瞰画阁独愁”这三副对联是笔者曾经所见到过的,风格较为相似的作品。姚华隶书以吸取汉代碑刻摩崖为主,从中可以辨析出《史晨碑》《礼器碑》《曹全碑》《石门颂》《�T阁颂》《西狭颂》诸作的特点。观赏姚华的隶书作品,再对照他有关隶书的见解,可以知道他对《三颂》的评价是很高的。他认为它们“皆汉隶之浑朴雄峻者,笔皆篆势,平直圆活,而结构方正,寓严于宽,书品最高”(姚华《弗堂类稿》)。笔者以为姚华的隶书在间架处理上吸取了这《三颂》的特点,尤其是《石门颂》的那种疏朗,在他的有些作品中,体现得比较突出。如列举的这三副对联中的那副十言联便是如此,写得洒脱自然、纵横劲拔,在结字上,虽然不似《石门颂》那样大小不一,但是却有《石门颂》那样的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的感觉。从另一方面看又有所不同,这副十言联。在笔画上与《石门颂》有着明显的区别,不取那种古厚含蓄的笔味,而是在挑笔之处,喜欢露锋芒。这一特点也出现在他的其他隶书作品当中。在挑笔时都比较用力。这种处理方法,又颇似《礼器碑》。其他的用笔方式,如方圆并用、干湿相宜、流转自然、略带篆意的笔法,都从他的隶书中展现出来了。另外,除研习汉代碑刻摩崖,并以此作为根基外,他的隶书,在风格上又吸收了清代书法家的一些特点。如郑簋的隶书等。郑笛的隶书以《曹全碑》为基础,在隶书中融入草书笔法,形成疏宕纵逸、顿挫飞扬的独特风格。姚华的隶书结体端秀雅逸。不失《曹全碑》灵动飘逸的那种意蕴,行笔日寸,笔画的粗细及干湿极富变化。这些都是与郑簋的隶书比较相似的,并且也运用了一些草书笔法。使他的隶书在不乏庄重沉实的气息中,增加了跳跃之势。
  姚华的篆书作品遗存更为丰富。他的篆书研习。作品创作之勤、风格涉猎之广博,也在其他书体之上。从他的篆书中可以看到,上至商周器物铭文、秦代石上刻字,下及汉代碑额、印玺风格,他无不吸收摄取,从而形成了自己浑朴自然的用笔。既显现秦朝小篆的婉转圆润,又有汉代篆书方整坚实的面貌。姚华在篆书的取法吸收及创作上,是有自己比较独到的思考的。当时的习篆书者多以秦代李斯及唐朝李阳冰为学习楷模,而姚华对李斯篆书的看法则是:“斯翁篆凡规圆之作,多为宽阔。因之气聚空中,面目自别,即取径如此也。”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对李斯的篆书还是比较肯定的。从他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其取法李斯之处。而对李阳冰的篆书,则以为不足以效法了,他说:“阳冰虽以篆名,而皆篆往往与《说文》或异,故宁弃此取彼,且今之学阳冰者十九庸雅,前人或烧颖为止,取肖玉箸,亦恶道也。”综合看来,他对于李斯、李阳冰的篆书并非像当时人那么看重。对乡贤莫友芝的篆书,他却比较推崇,曾说:“吾乡莫子�嘞壬�,篆书自开一途,然其始基,大约在是以其不为世所揣摩,故无庸恶之习。此人弃我取之得策也。”他还认为莫友芝的篆书,“曲折见致,不以姿媚为之,便知琢玉曲铁”(姚华《弗堂类稿》),对莫氏篆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这里列举几件姚华篆书作品,其中既有临古之作,也有彰显个性的创作。谈到临古之作,有他的《临周代彝器文字屏》,一堂四张,写《史颂敦》《齐国差甑》《丰姑敦》等周代彝器文字。从款“己未中秋莲华盒临为镜澄老弟,姚华茫父”中可查出此屏写于民国八年(1919),已是其后期之作。可见其在后期仍然在琢磨临习研究金文。姚华临摹这几件周代器上铭文,将笔法精严、字形瘦劲、通篇布局气畅势旺,以及笔势宕逸、结体宽博、整齐道丽的感觉都写出来了。这件条屏。反映了姚华的临古功夫。反映了他对商周青铜铭文这些时代久远的文字有深入的研习,也是他探求早期篆书风格的实物性证明。在这类临摹古器文字的作品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风格反差较大的其他篆书墨迹。他有一类篆书,个人发挥的成分较大,是代表其风格的作品。这类篆书在行笔时,讲究提按、变化多端,有轻重、顿挫、沉纤、枯润、方圆等众多的变化,在自如的运笔挥洒之中。写出了磅礴的结体、强烈的动势。如他的一副《篆书四言联》,联文:“斧藻其德,竹柏之怀。”笔意之苍劲,以至现代贵州书坛泰斗陈恒安先生见到时。叹为姚华晚年佳作。这副对联既不失用笔之圆转流畅、笔画粗细均匀等秦代刻石风格的那些特点,又能学古能化,行笔时的那种自然随意,的确是更为高明:笔画干湿的变化随意生发,大气磅礴,并不刻意于笔画的墨色是否饱满、计较笔画的起收是否到位,似乎更加注重整幅作品的大效果,而不在意细微处的得失。具体地谈这八个字,其中,如“斧”“竹”“之”字中出现的枯笔,至关重要,使整幅字非但没有丝毫的刻板感觉,反倒显得灵动活泼,整幅的笔意苍劲之感也由此而生。这副对联是作者比较个性化的且精到的佳品。另外。还有一副对联,除其书法的可赏价值以外,还能从书写的内容中,反映出姚华当时在北京那种政治环境中,保持的清醒头脑。此联以小篆写出,联文:“三月穷途无胜事,一生大笑能几回。”十四个字,写得圆转流畅,笔画粗细均匀,工整有加。小篆与大篆比较,从文字发展的线索看。它似乎和秦公簋、石鼓文的血缘更为接近,说它们是一脉相承,―点不为过。小篆亦称“秦篆”,秦朝统一天下后,由李斯等人所制,以此来统一天下文字的写法。小篆形体匀圆整齐,对汉字的规范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姚华写的小篆,自然以秦汉刻字为宗,如《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以及汉代碑额、印玺之上的文字。《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为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所做的一次大规模的出巡活动。在巡至邹县峄山和琅琊台时,因为群臣请求立石刻铭,颂扬秦一统天下的功德,所以书刻。这两处刻石与其他几处名为《泰山刻石》《之罘刻石》《碣石颂》《会稽刻石》的石上镌刻小篆字迹,均由李斯所书写,后世均视为秦代篆书的代表性作品。姚华在这两种刻字上,尤其下过功夫。这副七言小篆对联,用六个字足以概括:秀美、匀整、颀长。对联题款:“癸丑太阳四之八于太阴历为三月二日,第一次国会开院礼成,临时参议院亦于是日闭会。予两与其役,归有余兴,濡墨书此,是殆大笑之口邪,自今以往又何知焉。此乡先达石襄辰先生赞清旧集罗鄹隐、岑参句。在《订短吟》卷五,�猗室晚窗书,贵筑姚华崇广父并识。”作者在款文中提到的国会。即袁世凯在北京当临时大总统时的国会。对联中的“三月途穷”“一生大笑”。都是在暗讽当时袁世凯的所谓“国会”。在款文中说明了国会开会的日期。并有“是殆大笑……”与“自今以往又何知焉”语句。道出作者对袁世凯当政前景并不看好。故以一笑置之,从后来的历史发展道路。证明了当时生活在北京的姚华不愧为有识之士。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最后的下场是有所预感的。   在姚华的楷书、隶书、篆书中。均反映出共同特点。即涉猎广泛、取法多方,融汇诸家风格、形成自家的面貌。当我们再关注他的行书、草书时。亦发现同样具有强烈的个人风貌。尽管他曾经认为自己“不工草,坐过露筋骨”,看似对自己的行草书似乎不满意。我们结合他流传下来的行书作品看,感到他在行笔时,虽然比较讲究转折顿挫。但是却不失流畅之感。一幅行书之中,字迹的大小,笔画的粗细、干湿,均富于变化。对于姚氏的行书墨迹。笔者比较有印象的有几幅。这几幅是《录颜延年庭诰行书轴》《行书苏东坡诗轴》《七言行书联》《草书屏》四件,这几件墨迹均有上述的特点。在行草书方面,姚华也是有自己的见地的,他常以“筋骨”论行草书,他对自己“筋骨”外露的行草书是非常不满意的。他曾经多次提到“予独喜蔡京书”。其原因就是蔡京的行书不露筋骨。他认为他的行草书所以露筋骨,症结所在是空有险峻之势。行笔时过分地讲究转折。并且又想方圆之笔兼有,却没有把握到适当的度,结果在行笔的过程中,在起笔、行笔和收笔之间没有做到衔接自然。另外,姚华对颜真卿书法以筋取胜,欧阳询的书法以骨取胜,都作了精辟的论述。单独针对草书的探索和吸收步骤,他也有独到的看法。他认为:“智师草书《千文》尚是今草法系,虽乏道劲之气,然从此入门,自是坦途。由此再参《急就》,以追汉魏不难矣。”(姚华《弗堂类稿》)这种学习草书的方法。时至今日。仍然被许多有志于草书创作探求的践行者所依循。
  姚华的成就,除了书法,还有绘画,他同时又是清末民国初期著名的画家。他的绘画。论题材。山水、人物、花卉皆擅,并有为数不少的作品流传下来。展示着他在绘画方面的艺术成就。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展开详谈。在此笔者想将一种姚华独创的、介于书画之间的艺术形式――颖拓,介绍给大家。颖拓制作融合了他的书画技法。运用了他的金石知识。所谓颖拓。也称笔拓。是按照旧本用毛笔和团絮蘸墨作成原拓片的样子。颖拓字迹的大小可以依照原本。也可以放大或者缩小。作颖拓先用双钩的办法钩出字的轮廓。然后采取与响拓(双钩后在笔画部分填墨,制作复本)相反的办法,用墨专填匡廓之外的部允留双钩的轮廓内为空白。做出黑底白字的拓片效果。在制作时。如果遇到原本墨色枯燥的地方,为了模仿效果。即用秃笔来填墨。如果遇到墨色浓润之处,就用棉花团蘸墨来点虱。姚华的颖拓作品比较多,形式也丰富,不仅有颖拓的碑刻,还有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佛造像等。在他的各类颖拓作品中,各显特色,难以尽述,其中有一件作品,笔者以为可视为代表作。它就是在贵州省博物馆里珍藏着的《颖拓泰山碑卷》。这件颖拓是他送给朋友陈叔通的一件精品。在这件颖拓的后面。有现代诸多文化名人的题跋。他们是叶恭绰、沈钧儒、王福庵、黄宾虹、沈尹墨、张伯驹、朱启钤、郭沫若等人。他们对姚华颖拓均给予极高的评价。由于有了这些文化名人们的题跋,更增加了这件颖拓的文化内涵,更增加了其文物价值。1957年,陈叔通先生将姚华的这件颖拓泰山残刻二十九字请郭沫若题跋。他十分感叹。留下了一段赞语:“茫父颖拓实古今来别开生面之奇画也。传拓本之神。写拓本之照。有如水中皓月,镜底名花,玄妙空灵,令人油然而生清新之感。”
  在书画艺术上取得令人景仰的成就。并独创了颖拓这一艺术形式的姚华。是清末民国初期贵州书画家的杰出代表。也是那个时代贵州在外的书画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他非凡的艺术成就,以及他生逢两个时代更迭之际,似乎在喻示着清代贵州书法一个圆满的结束,以及现代贵州书法人才辈出时代的开始。
  (作者为贵州省博物馆副馆长)

本文来源:http://www.yscs9s.com/yishu/81385/

为您推荐

书画比赛总结(合集5篇)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书画比赛总结(合集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2-11 21:16:22   书画比赛总结与反思   书画比赛总结怎么写  

迎国庆学生书画展总结讲话稿(通用3篇)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迎国庆学生书画展总结讲话稿(通用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11-24 01:52:48  

端午节书画进校园领导讲话稿

讲话是领导者在会议、集会、媒体等特定的公共场面上当众尽心宣讲时所使用的文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书画进校园领导讲话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11-11 09:44:19  

书画比赛活动策划书锦集十篇

电子竞技(ElectronicSports)是电子游戏比赛达到“竞技”层面的体育项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书画比赛活动策划书锦集十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11-09 00:45:23  

书画大赛活动策划书范文(精选十五篇)

书画是绘画和书法的统称。画,是人们生活中创造的结晶,画的起源久远,有着丰富的意思。“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中国古代,诗与画分不开。画的作品也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画中常常包含着艺术家强烈的思想感情,因此艺术也深深地孕育在画中。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书画大赛活动策划书范文(精选十五篇),欢迎品鉴!

2023-11-09 00: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