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更新时间:2016-01-23 来源:大课堂 点击:

【www.yscs9s.com--大课堂】

  摘 要:统购统销政策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和当时国内外形式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的实施,缓解了当时的粮食危机,促进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加剧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对该政策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进行分析,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关键词:统购统销;政策;影响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7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162-02
  作为新中国财经战线上的“三大战役”之一的统购统销政策是新中国为了缓解商品粮危机和积累工业化资金而出台的,前后运行了32年,它的推行和不断发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统购统销政策实行的原因
  (一)严峻的粮食供需矛盾,是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直接诱因
  1953年下半年,全国粮食紧缺。从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国家粮食收购数量是273.5亿公斤,而同期粮食销售量却高达293.5亿公斤①。同时,1953年春,河南、安徽、山东、山西等地小麦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旱灾、霜冻等影响,预计减产35亿公斤②。再加上农民惜售备荒不愿将粮食出售,棉花、麻类等工业原料作物的种植,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状况。
  粮食供给危机日趋严重,而同时期的粮食需求情况也使得这一情形更加严峻。首先,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城镇人口快速增长。1953年城镇人口比上年增加了663万③。同时,工矿企业的纷纷建立也使得众多农民进入城镇从事相关行业,这也加剧了粮食供需矛盾。尽管从1950年开始粮食产量持续增长,1952年达到了创记录16392万吨④,但是,由于农民生活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的粮食很大一部分被农民自己消费了。“由于农村自给性消耗多了,公粮和商品粮所占的比例就降低。”
  全国粮食供求矛盾尖锐,因而粮食贸易有利可图。然而国营粮食部门却无力调控市场,这就导致很多私商趁机大搞投机活动,抬高粮价,“当时私商活动频繁的地区,粮食市价一般高出牌价20%-30%”。⑤关乎国计民生的粮食市价与牌价严重脱节,继而引发多种生活资料的价格波动,这已严重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放任这种波动,就会引起人心不安,社会震动,大规模经济建设就很难进行。”⑥
  (二)配合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政治动因
  毛泽东是从姓“资”还是姓“社”的角度考虑统购统销这一问题的。他认为,政府掌握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思想是符合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和经营自身发展方向的,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农业才有出路,这种道路的核心就是搞统治经济。邓小平也指出,统购统销是“把分散的小农经济纳入国家计划建设的轨道之内,引导农民走向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的改造,所必需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⑦陈云则直接指出“农业增产有三个办法:开荒,修水利,合作化。这些办法都要采用,但见效最快的,在目前,还是合作化。”⑧统购统销政策原本是粮食危机的产物,但通过毛泽东等领导同志的理论提升,成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此,社会主义农业的建设方向也开始清晰起来。
  (三)利用农业积累去实现工业化,是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经济动因
  在当时,为了加快工业化步伐,尽快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党和国家领导人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然而,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当时的中国财政远不能负担“赶超战略”的高昂成本。正如陈云所言,“搞工业要投资,必须拿出一批资金来,不从农业打主意,这批资金转不过来”。向农民索取粮食及原料是发展工业的唯一方法。通过统购统销政策为“重工业优先”战略索取资金积累,即是以“剪刀差”的方式迫使农民以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购买本国质次价高的工业品,在暗中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作出牺牲。
  二、统购统销政策的确立及发展
  为了摆脱粮食购销的困境,毛泽东要求中央财经委员会拿出办法。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思考,陈云最终选定农村征购、城市配售的办法,简称“统购统销”。在陈云看来,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经过计划收购来掌握货源,经过计划供应来控制销量,这是在许多商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稳定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步骤。”⑨这一战略性决策,立即得到了毛泽东等同志的认可。
  1953年10月1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同年11月19日,政务院讨论通过了《政务院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并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实行。12月初开始,除西藏和台湾外,统购统销在全国开始实行。这标志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正式出台。紧接着在1953、1954年又分别对油料、棉花等实行了统购政策。由此,一个庞大的统购统销体系逐渐形成。
  统购统销政策实施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出现了干部工作粗暴、购过头粮等现象。特别是1954年部分地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非灾区的粮食统购任务反倒比上一年有较大的增加,各地较为普遍地发生了征购过头粮的现象,从而使得许多地区“人人谈粮食,户户谈统销,农民有意见,党内党外也有很多意见”⑩。针对这种情况,1995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三定除了定产、定购与定销外,还定了农民的心。伴随三定政策的施行,统购统销政策最终成熟。
  1985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十项政策》,推行了32年的统购政策被合同定购政策所取代。
  三、对统购统销政策的评价
  (一)积极作用
  1、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施行期间,做到了踩钢丝式的粮食供求平衡,既保证了基本的军需民用,也保证了工业建设的原料需求。此外,中央政府通过适度调节粮食的进出口以平衡国内的粮食供求。同时,国民经济各部门共同分散了粮食的价格风险,从而保证了粮食销售价格长期稳定的局面,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粮食统购统销的稳定作用使得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困难时期没有出现更为严重的困难局面。   2、促进社会主义改造。农村统购、城市统销的政策使得数量广大而分散的小农群体和农村市场被置于国家行政控制的范围,计划经济深入到农村最基本的消费领域,农民中的自发资本主义倾向被遏制了,城市工商业同国家博弈的资本也被大大削弱。在这种情况下,失去市场的农民和失去原料源的城乡私营工商业,都自觉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为我国建立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
  3、支持工业化建设。1953-1985年,通过统购统销,我国农业无偿地为工业化提供了6000亿元左右的资金积累。(11)完善了我国的工业体系、促进了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我国的国防力量也由此得到了增强。同时这也验证了统购统销政策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它的存在是合理的。
  (二)消极作用
  1、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薄一波在对统购统销政策评价时,明确指出“统购统销割断了农民同市场的联系:土地种什么,信息不是来自市场,农民对自己的产品,处理无自主权,即使有余粮,也不能拿到市场去卖,这就排除了价值规律对农业生产的刺激作用”(12)。这使得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同时,由于工农产品之间长期存在的价格剪刀差,工业、城市对农业和农村的剥夺。农民承担了很大的损失。而且,多统多购、收过头粮的举动也迫使农民以消极生产对抗征购,这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整个经济大局的建设是极为不利。
  2、购销价格“倒挂”。统购统销政策使农产品的商品属性丧失,价值规律对农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微乎其微,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农产品价格严重背离了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其内在价值。在农村,农民多余的农产品被低价统购;而在城市,城镇居民却能以一个较低的价格获得农产品,长期严重的购销价格“倒挂”使得国家粮食经营费用逐年增加,财政负担加重。
  总之,统购统销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但不容否定的是,该政策强调用行政手段来指导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方法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注释:
  ① ② ⑥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56,256,258.
  ③ ④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2,12.
  ⑤ ⑧ 陈云.陈云文选(1949--1956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06,237,238.
  ⑦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M].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1993:487.
  ⑨ 陈云.陈云文选(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⑩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
  (1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7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33.
  (12)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80.
  参考文献:
  [1]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粮食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 杨继绳.统购统销的历史回归[J].炎黄春秋,2008,(12).
  [3] 陈国庆.统购统销政策的产生及其影响[J].学习与探索,2006,(02).

本文来源:http://www.yscs9s.com/jiaoyu/70865/

为您推荐

观看灯塔大课堂心得体会精选四篇

“灯塔大课堂”,是中国共产党特别推出的《榜样讲党课》,主要是邀请部分“抗疫榜样”讲述精彩抗疫故事。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看灯塔大课堂心得体会精选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1-04 01:23:05   观看灯塔大课堂心得体会范文   观看灯塔大课堂心得体会怎么写  

幼儿园思政大课堂教案汇编3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思政大课堂教案汇编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1-04 01:22:44   幼儿园思政大课堂教案6篇   幼儿园思政大课堂教案设计  

灯塔大课堂心得体会感悟范文五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灯塔大课堂心得体会感悟范文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11-16 22:08:16   灯塔大课堂45课心得体会感悟与收获   灯塔大课堂45课心得体会感悟怎么写  

观看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心得作文【汇编十四篇】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看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心得作文【汇编十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11-16 22:08:13  

灯塔大课堂45课心得体会汇编4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灯塔大课堂45课心得体会汇编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11-03 10:36:10   灯塔大课堂45课心得体会怎么写   灯塔大课堂45课心得体会感悟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