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婚服|唐宋时期西部气候变迁的再考察

更新时间:2016-07-19 来源:资讯 点击:

【www.yscs9s.com--资讯】

  内容提要 本文采用以诗证史方法,主要从唐宋诗文、地志、笔记,探讨了唐宋时期西部气候分布特征与变迁的具体时间,认为唐宋西部气候呈现出复杂多变、山地气候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差异明显特征;唐代西部气候从贞元、元和年间趋向寒冷,至五代、北宋时期则有一个气温回升期,西部普遍比较温暖,而自北宋末气候再次转向寒冷,南宋孝宗乾道六年至乾道八年下降到气候寒冷峰值。
  关键词 唐宋时期 西部地区 气候变迁
  〔中图分类号〕K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07)03-0136-06�おお�
  
  中国西部从西北到西南,跨越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气候带,沙漠、高山、高原、盆地气候各异。历史上由唐至宋是我国中古气候由温转寒的重要转折期(注:竺可祯:《中国近五千年以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1972年第1期。),考察此一时期的气候变迁不仅对了解西部气候复杂多样性有所裨益,而且对认识唐宋间气候过渡的区域表征也有重要意义。
  西部气候的复杂多样性特点在唐代的表现十分突出。根据竺可祯先生中国历史气候变迁理论,唐代处于温暖期,而自北宋开始气候转寒,至南宋中期出现中古寒冷峰值。但是近年满志敏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整个唐代气候并非一直处于稳定的温暖期,公元8世纪中叶以后气温曾有较大幅度的波动(注:近年来研究唐代气候变迁的主要论文有,满志敏:《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历史地理》第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满志敏:《关于唐代气候冷暖问题的讨论》,《第四纪研究》1998年第1期;费杰、侯甬坚、刘晓东、安芷生、王苏民:《基于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历史文献记录的唐代气候冷暖波动特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4期;蓝勇:《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1期。)。蓝勇先生更认为唐代气候在中期的突变是导致唐祚由盛而衰的重大自然因素(注:蓝勇:《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1期。)。从当时的气候观察记录中,西部地区也并非普遍温暖。考察唐宋西部气候及分布变迁应十分重视当时地志诗文的记载信息,尤其是国都所在的长安关中平原以及山南、剑南等战略要地的气候状况在地志诗文中反映较多,为唐宋西部气候研究的深入细化提供了难得的实录性资料。
  唐代西部气候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云贵高原西北、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山区因纬度较高,唐代仍然常常有终年高山积雪的现象。川西北高海拔地区气候仍然比较寒冷。如唐五代川西盆地边缘“山有积雪,春夏不消”(注:《方舆胜览》卷五六《成都府路•威州》。)。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名句也说明自成都肉眼可见平原西部边缘雪山景观。不过山区地形复杂,气候也不能一概而论,唐代肃州(今甘肃酒泉)祁连山区就是“美水茂草,山中冬温夏凉”(注:《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陇右道下》。);而瓜州(今甘肃安西)乐县一带则是“积雪夏不销”《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陇右道下》。。杜甫《前苦寒行二首》也有“白帝去年雪在山,今年白帝雪在地。冻埋蛟龙南浦缩,寒刮肌肤北风利”(注:《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二。)的诗句,反映唐代三峡冬天有时也是十分寒冷的。元和三年羊士谔在资州(今四川资阳市)刺史任上发现当时气候异常,曾记录“州民自言巴土冬湿,且多阴晦。今兹晴朗,苦寒霜颇甚。故老咸异之”,并作诗记咏叹“雨霜以成�q,看旧感前闻。爱景随朝日,凝阴积暮云”(注:《全唐诗》卷三三二。),可见唐代后期四川冬季曾有过严寒低温,这说明在唐代西部山区的温暖气候似乎并不明显,并没有出现因气温升高而发生的大面积的冰雪融化现象。关于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杜佑《通典》有珍贵记载:如谓藏南谷地“其国风雨雷雹,每隔日有之。其地节气,有如中国暮春三月。山有积雪,地有冷瘴,令人气急不甚为害”;《旧唐书》卷一九六《吐蕃》也谓“其地气候大寒,不生�p稻,有青稞麦、莹豆、小麦、荞麦”(注:杜佑:《通典》卷一九0《边防•吐蕃》。),也注意到青藏高原高寒气候与高原农业地理的特征。
  �げ还�,对唐代西部大部地区而言,冬半年气候温暖仍然是主要的气候特征。云贵高原的气候在西南地区具有典型的垂直性分布特点,滇东北的昭通、东川地区地势较低,分布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气候十分温暖湿润,唐宋学者多有记载。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对�`州溺水上游有形象的描述:“溺水在七曲水北百三十里,南北四百里,东西七百里。穷年密雾,未尝(者�)日月辉光。树木皆衣毛深厚,时时多水湿。昼夜沾洒,上无飞鸟,下绝走兽。惟夏月颇有蝮蛇,土人呼为漏天也”(注:《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三《剑南道•州》。)。这说明唐代云南昭通一带森林密邃,空气潮湿,云雾弥漫,地衣苔藓覆盖树木,俨然是一片热带雨林景观。樊绰《蛮书》中的永昌高黎贡山区气候垂直分布典型,“山顶,冬中山上积雪苦寒”;山下,“秋夏又苦穹赕,汤浪毒暑酷热”,以至于往来商贩编唱这样的歌谣:“冬时欲归来,高黎共上雪。秋夏欲归来,无那穹赕热。春时欲归来,平中络赂绝”(注:樊绰:《蛮书》卷二《山川江源第二》。)。在西部东南部一些地区,唐代气候的温暖性表现的则较为分明。在陇东南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和山南西道兴元府(今陕西省汉中市)地区地处大西北与大西南交界边缘,晚唐气候也十分温暖。五代王仁裕笔记《玉堂闲话》记录的一条资料颇有气候史价值:“天水之地,迩于边陲,土寒不产芭蕉。戎师使人于兴元求之,植二本于亭台间。每至入冬,即连土掘取之埋藏于地窟,候春暖即再植之。庚午、辛未之间,有童谣曰花开来裹,花谢来裹。而又节气变而不寒,冬节和煦,夏节暑毒,甚于南中,芭蕉于是花开,秦人不识,远近士女来看者,填咽衢路”(注:⑧《太平广记》卷一百四十《秦城芭蕉》。)。芭蕉本为热带、亚热带植物,汉中约在北纬33℃,天水约在北纬33.5℃-40℃,今天芭蕉在天水地区已经无法生存,汉中地区仅有极少芭蕉可培育观赏。而在晚唐五代间,兴元府有大量芭蕉种植,甚至秦州也可移植成功,说明晚唐五代这两个地区气候还是相当温暖湿润的。这一自然现象就是当时人也感到困惑,所以《玉堂闲话》作者王仁裕在这条纪事后不禁感慨道:“暑湿之候,一如巴邛者。盖剑外节气,先布于秦城。童谣之言不可不察”⑧。唐代山南气候冬春气候温暖在历史文献与唐诗中也有许多例证: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唐德宗避关中朱��变南奔梁州,时值三月,汉中气温回升较快,因护驾官兵此时犹着冬装,难耐汉中春热,德宗为此忧心忡忡。《资治通鉴》记载说:“山南地热,上以军士未有春服,亦自御夹衣”(注:《资治通鉴》卷二三○,德宗兴元元年三月。);边塞诗人晚年入蜀滞留梁州(汉中)间,对汉中的天气也颇为敏感,在诗作中不止一次地提及“暖冬”现象:“汉水行人少,巴山客舍稀。向南风候暖,腊月见春晖”(注:《全唐诗》卷二百,《送蒲秀才擢第归蜀》。);“腊月江上暖,南桥新柳枝。春风触处到,忆得故园时”(注:《全唐诗》卷二百,《江上春叹》。)。当时人们也能明显感觉到秦岭以南巴蜀地区气候与秦岭以北有很大差异,如开元诗人卢�Q《十月梅花书赠》诗说:“君不见巴乡气候与华别,年年十月梅花发。上苑今应雪作花,宁知此地花为雪。自从迁播落黔巴,三见江上舞新花”(注:芮挺章:《国秀集》卷上;《全唐诗》卷九十九。)。唐代初冬十月关中已是雪花飘舞,而川南黔贵地区却是梅花怒放,冬季气温明显偏高。唐人类似的诗句不少,表明蜀地气候长时期偏暖。
  近年来历史地理学者对唐代气候的研究已经细化,认为唐代气候至公元9世纪中叶可能开始转寒,并试图对竺可祯先生的观点有所修正(注:满志敏:《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历史地理》第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但遗憾的是论据略嫌不足。实际上唐诗中有不少诗歌都有意无意地对此间这一气候变化现象有所揭示。贞元十九年(803)春,长安发生“倒春寒”,时在京师的韩愈颇感不适,作《苦寒》诗,感叹“四时各平分,一气不可兼。隆寒夺春序,颛顼固不廉”。诗中还有“衣被如刀镰,气寒鼻莫�M,血冻指不拈”(注:《东雅堂昌黎集注》卷四;《全唐诗》卷三三九。)的描写,可见寒冷的程度。元和三年诗人王建在长安,感觉到春天寒冷异常,作《长安早春》诗以记之:“霏霏漠漠�v皇州,销雪欺寒不自由。先向红妆添晓梦,争来白发送新愁”(注:《全唐诗》卷三百;王建:《王司马集》卷五。);元和六年(811)春,洛阳、长安地区普降大雪,韩愈再作《辛卯年雪》:“元和六年春,寒气不肯归。河南二月末,雪花一尺围。崩腾相排拶,龙凤交横飞。波涛何飘扬,天风吹�跗臁0椎凼⒂鹞溃��L�振裳衣。白霓先启途,从以万玉妃。翕翕陵厚载,哗哗弄阴机”。韩愈还特别指出这次降雪为“生平未曾见”(注:《全唐诗》卷三百四十;《东雅堂昌黎集注》卷五。)。元和六年的这次春寒降雪在白居易的诗中有更生动真实的反映:“元和岁在卯,六年春二月。月晦寒食天,天阴夜飞雪。连宵复竟日,浩浩殊未歇。大似落鹅毛,密如飘玉屑。寒销春茫苍,气变风凛冽。上林草尽没,曲江水复结。红干杏花死,绿冻杨枝折。所怜物性伤,非惜年芳绝”(注: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一《春雪》。(注:。韩愈、白居易不约而同记载了出现在洛阳、长安东西两京地区的春降大雪现象,当并非正常气候,可以证明贞元末、元和初乃唐代气候转寒的开始。此外白居易写于唐文宗太和二年(828)的《和刘郎中望终南山秋雪》诗记述了这一年长安地区秋天即开始降雪,使诗人甚感惊讶,并意识到这是古往今来十分罕见的事,特地以诗记之:“遍览古今集,都无秋雪诗。阳春先唱后,阴岭未消时。草讶霜凝重,松疑鹤散迟”(注: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二十六《和刘郎中望终南山秋雪》。)。穆宗长庆年间,气候更趋寒冷,多次出现“春寒”天气,这使长期居住长安的白居易也不得不常常饮酒驱寒:“今朝春气寒,自问何所欲。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 (注: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二十六《春寒》。)。与白诗相呼应,元和诗人焦郁写于商州(今陕西商洛)的《春雪》诗也可谓元和年间春天气候寒冷的一个注脚:“春雪空蒙帘外斜,霏微半入野人家。长天远树山山白,不辨梅花与柳花”(注:《全唐诗》卷五0五。)。由于中国古代的气候诗往往具有“记异不记常”的表述特征,唐诗中不少反映关中地区异常物候的诗歌,有裨益于“以诗证史”,是研究唐代气候变迁的可靠资料。
  从大量地志诗文看,宋代气候冷暖的特征大致经历了北宋前中期的温暖期和北宋末年的寒冷转折的过程,南宋绍兴、乾道间突变寒冷,至公元12世纪末达到寒冷峰值。此后气候渐渐回升,进入元朝短暂温暖期。学界一般认为宋代已进入寒冷期,此说未免笼统。根据宋人诗文笔记,至少在北宋前期,在西部地区气候仍然较为温暖。宋真宗咸平年间,张方平在秦州曾注意到当地气候温暖现象,认为秦州早春二月气温回升很快,与成都平原相仿佛:“秦川节物似西川,二月风光已不寒。犹去清明三候远,忽惊烂漫一春残”(注:张方平:《乐全集》卷三《秦州晚宴即席示诸宾僚》。)。当时贵州,“土气郁热,稻再熟”(注: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八《����•土俗物产》。);宋真宗祥符年间韩亿祥知洋州(今陕西汉中洋县)时留意当地风物民俗,留下多首诗作。其中一首就作如是描写:“梁州邻左古洋川,气候融融别是天。地僻过冬稀见雁,箐深初夏已闻蝉(注:韩亿于宋真宗祥符五年知洋州(今陕西洋县),后其子韩缜熙宁年间也曾任洋州知州。洋州人建亭袭美堂纪念之。后毁于南宋初兵火。南宋绍兴二十一年,知洋州宋莘重建袭美堂,摭拾韩氏父子在洋州遗诗作刻石碑彰其功德。此诗即其中之一。诗碑现藏洋县博物馆。诗收录于嘉庆《续修汉南郡志》卷二十二《艺文》。陈显远编选《汉中碑石》(三秦出版社1996年出版)也收录了此诗碑。)”。这说明北宋前期地处西南北部边缘的秦州、兴元府地区的气候仍然是较温暖的。再如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北宋学者李复说:“夔居重山之间,壅蔽多热,又地气噫泄而常雨”(注:李复:《��水集》卷六《夔州药记》。)。甚至西南一些低凹河谷地区直到南宋初期夏日气温仍然偏高。如恭州,据范成大记载:“恭为州,乃在一大盘石上,盛夏无水,土气毒热,如炉炭燔灼”(注:范成大:《吴船录》卷下。)。可见重庆“火炉”之称在宋代已有之。这些观察记录表明,一个以百年为尺度的气候周期中不同区域的气候表现是各有差异的,并非铁板一块。在地形复杂的西部山区,气温的水平差异与垂直差异者尤其明显。
  北宋末年西部气候转向寒冷,当时贵州东部及重庆南部一带,春天竟仍降大雪,以致荔枝的生长也大受影响。哲宗元圣年间黄庭坚在黔州(今重庆彭水、黔江)就经历了连年春寒的气候,在致友人信中多次提及黔中春寒降雪的情况,“今春黔中乃见积雪,天气亦大寒……去年黔中荔子差胜前年,但不可作腊……今岁黔中霜雪早寒,以至穷腊少复晴日”(注:黄庭坚:《山谷集•山谷简尺》卷上。);“今岁黔中,霜雪早寒,数日来雪欲及摩围之麓,不肖到黔中三年,所未有也”(注:黄庭坚:《山谷别集》卷十三《答李材书》。);“黔中霜雪早寒”(注:黄庭坚:《山谷别集》卷十五《与王泸州书十七》。),“黔中春寒异常,知夔府一见雪否”(注:黄庭坚:《山谷别集》卷二十《与翊道通判书三》。)。北宋末年的天气转寒属于全国性的自然现象,当时福建也出现气候异常,普降大雪。洪刍写于北宋末的诗句“越犬旧闻冬吠雪,闽天今见雪中梅。朔风扫荡宿霾尽,苦雾驱除霁色开。情共酒杯浑欲浅,心随炉炭欲成灰”(注:洪刍:《老圃集》卷下《雪》。)。可谓与黄山谷的黔中春寒诗南北呼应。进入南宋,西部气候渐趋寒冷。气候一向燠热的归州(今湖北秭归)也出现少有的寒冷天气,曾任归州通判的冯时行用诗歌记录了对当地气候变寒的亲身体验:“朔风飘正急,客况老难禁。问路迷南北,携筇探浅深。地惊盈尺许,杯喜十分斟。梅�G如相识,暗香何处寻。”(注:冯时行:《缙云集》卷三《阻雪》。)。
  南宋诗人陆游仕宦蜀中,读杜甫诗时发现当时成都气候时令已经与唐代大不相同。他在笔记中写道:“杜子美梅雨诗云,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茅茨��NF037�R资�,云雾密难开。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盖成都所赋也。今成都乃未尝有梅,雨惟秋半积阴,气令蒸溽,与吴中梅雨时相类耳。岂古今地气有不同耶”(注: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从诗中看,陆游已经敏锐地感觉到南宋成都气温要比中唐杜甫诗中节令偏低,以致于成都已经无梅花可以观赏,气候已经有较大变化。
  宋代西北地区由于长期发生的宋与西夏战争,使地理考察活动受到严重阻碍,尽管如此,宋代学者还是留下了一些宝贵的观察和记载。北宋陕西岷州(今甘肃岷县)地近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为自关中往熙河的必经之地,夏日气候寒冷,与江南大异,时人很注意记录岷州的物候天气。庞元英笔记中有如是记载:“前年使熙河,五月二十六日至岷州界黑松林,寒甚,换绵衣、毛褐、絮帽乃可过。每�浪脑缕咴拢�常大雪三二尺,至是林雪犹未消,非目睹未必信然也”(注: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二。)。《太平寰宇记》记陕西仪州(甘肃华亭)气候寒冷,致使节令较晚,“地接陇山,节气常晚,至仲夏花木始开,不产丝蚕,惟与西戎传易为利”(注: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陇右道一•仪州》。)。这一气候环境致使当地土人无法农桑,只有与戎狄作些商品卖买,反而刺激了西北边城商品经济的活跃。在苏轼的亲身经历中,关中西部岐、雍之地一入秋天降小雪,颇感寒意,给人感觉似乎已至腊月岁暮:“岐阳九月天微雪,已作萧条岁暮心”(注:苏轼:《东坡全集》卷一《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二首》。)。不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北宋大部分时间气候处于相对温暖期,苏轼在凤翔府所见“九月微雪”并非气候常态,只是说明关中西部气温相对较低罢了。因为北宋关中大部分地区冬春季气候仍然较为温暖,依旧有梅花可以生长,寇准就曾目睹过关中早春梅花开放:“一从洛邑移秦甸,三见东郊绽早梅”(注:寇准:《忠愍集》卷中《长安书事》。历史地理学术界曾根据苏轼有“关中岂无梅”的诗句推断北宋关中已无梅花生长的可能,气候已经趋向寒冷,现在看来并不确切,寇准的诗句表明,关中至少在宋真宗时期仍然有梅花生长。)。
  中国西北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部,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温带季风气候特征。春秋季因大气环流的影响,辐射冷却空气下滑活跃,常常表现出春天多风少雨秋季降雨集中、易成霖雨的气候特点。庄季裕北宋末曾在陕西作地方官,宋室南渡后又长期在江浙居住,对南北方气候与农业地理曾有亲身体验与长久的观察,并总结出某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至秋则霖霪苦雨,岁以为常。二浙四时皆无巨风。春多大雷雨。霖霪不已,至夏为梅雨,相继为洗梅,以五月二十日为分龙,自此雨不周遍,犹北人呼隔辙也。迨秋,稻欲秀熟,田畦须水,乃反亢旱。余自南渡十数年间,未尝见至秋不祈雨,此南北之异也”(注:庄季裕:《鸡肋编》卷中。)。《鸡肋编》还对西北(陕西)气候与农业地理有过重要论述:“陕西地既高寒,又土纹皆竖,官仓积�b皆不以物藉,虽小麦最为难久,至二十年无一粒蛀者,民家则就田中作窖,开地如井口,深三四尺。下量蓄�b多寡,四围展之土若金色,更无砂石。以火烧过绞草�b,钉于四壁,盛�b多至数千石,愈久亦佳。以土实其口,上仍种植禾黍,滋茂于旧,唯叩地有声,雪易消释,此乃可知”(注:庄季裕:《鸡肋编》卷上。)。这表明到南宋时期,人们对南北气候的季节性不同特征已经有了一定规律性的认识,陕西“高寒”的气候决定了农作物以麦(冬小麦)、�b(小米)为主,在粮食储藏、防虫害方面也具有陕西地方特色。此外,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供奉官王延德奉使高昌国(新疆吐鲁番),归来著《使高昌行记》,对吐鲁番盆地的炎热少雨的干旱气候有生动描述:“地无雨雪而极热,每盛暑,居人皆穿地为穴以处。飞鸟群萃河滨,或起飞即为日气所烁,坠而伤翼”《宋史》卷四百九十《高昌传》。。吐鲁番盆地地处天山南麓,现代年降雨量仅仅20-30毫米,且日蒸发量大,是我国西北典型的内陆干旱季风气候,所以《使高昌行记》的记录应该说是很有可信度的。兴定四年(1120)金朝礼部侍郎乌古孙仲通奉使前往中亚谒见成吉思汗,随行的刘祁将沿途所见闻著成《北使记》,其中对我国西北与中亚气候也有颇具真实性的观察记录:如他对回纥国自然地理的记载首先说的就是气候:“其回纥国,地广袤,际西不见疆畛,四五月,百草枯如冬,其山暑伏有积雪。日出而燠,日入而寒。至六月,衾犹绵。夏不雨,迨秋而雨,百草始萌。及冬,川野如春,卉木再华”刘祁:《归潜志》卷一三《附录》。。遗憾的是《北使记》并未言明具体地点,从乌古孙仲通由金之最后的国都开封出发前往西域途经路线推测,可以认为这里记述的是今西部新疆及葱岭以西一带,即西辽(哈喇契丹)与中亚花刺子模国(注:张星�R编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五册》认为,《北使记》所云“回纥国”应该是花刺子模,即《辽史》中的“回回国”。中华书局1978年出版,第27页。)。
  宋代对西南地区气候的观察与记录者主要是宦游蜀地、桂林的文人士大夫。范成大在广西、四川期间,为宦之余十分留意对西南地区气候的观察和记录。他至桂林不久,就发现本地气候很有特点:“南州多无雪霜,草木皆不改柯易叶,独桂林岁岁得雪,或腊中三白,然终不及北州之多。灵川、兴安之间,两山蹲踞,中容一马,谓之严关。朔雪至关辄止,大盛则度关至桂林城下,不复南矣”(注: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杂》。孔繁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宋代桂林是西南降雪南界,从范成大的记载来看,在南宋气候寒冷的大背景下,岭南西部地区仍然较为温暖,降雪仅仅至桂林一线。桂林以南则难以见到雪天景象,显示出广西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南宋周去非在广西仕宦多年,对广右气候特点有更加细致具体的观察:“桂林气候与江浙颇相类,过桂林城南数十里,则便大异。杜子美谓‘宜人独桂林’,得之矣。钦阳雨则寒气淅淅袭人,晴则温气勃勃蒸人,阴湿晦冥,一日数变,得顷刻明快,又复阴合,冬月久晴,不离葛衣纨扇;夏月苦雨,急须袭被重裘。大抵早温昼热,晚凉夜寒,一日而四时之气备。九月梅花盛开,腊夜己食青梅,初春百卉荫密,枫槐榆�B,四时常青。草木虽大,易以�C腐”(注: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广右风气》。)
  唐宋时期西南地区的气候转向寒冷是从北宋晚期开始的,至公元12世纪中叶的南宋时期,出现了南宋寒冷气候峰值,从当时士人诗文记录中可以看出,在西南地区的寒冷气候突变表现得尤为明显。宋人注重气候记录,因而保存下了珍贵记录。从文人学士对三峡“夔峰积雪”景观的题咏可以大致窥探长江三峡一带的气候逐渐转寒的趋势(注:夔峰积雪现象在唐诗中也偶有出现,卢纶《送夔州班使君》诗中有“万岭岷峨雪,千家橘柚川”诗句(《全唐诗》卷二七六),但系赠别友人而作,多半出于文学想象,并非写实。)。北宋三峡冬季也有降雪,但积雪处较高。三峡山峰积雪现象自北宋晚期开始不断见诸时人诗文。大约北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7),宋肇所作《诗序》就说“夔冬暖,雪不到地,惟山高处白”(注:明•曹学栓《蜀中广记》卷五十七引宋肇《诗序》。);元圣年间(1098-1100)韦骧任夔州路提刑,初至三峡,就发现夔州一带初春犹有山岭积雪现象,其《奉节道中望群山有雪》诗云:“腊去春来只数朝,远山残雪未全消”(注:韦骧:《钱塘集》卷七《奉节道中望群山有雪》。)。南宋前期,西南地区气候曾有一个急剧转寒的变化,但这一突变始于何时?以前说法过于笼统。时人的气候诗表明,这一转化发生在宋孝宗乾道六年至乾道八年之间(1170--1172)。乾道二年(1166),王十朋仍称:“夔子今年雪初冬,已在山峰非是雪”(注:王十朋:《梅溪集•后集》卷十三《十月九日雪》。)。次年又有诗说雪“不来平地只山巅”(注:王十朋:《梅溪集•后集》卷十四《右水仙花》。),说明三峡夔州雪线仍然较高。但到乾道六年(1170年),三峡气候已经发生显著变化。著名诗人陆游自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奉诏赴夔州通判任,其《入蜀记》真实记载了沿途所见所闻的物候生态,对江陵、三峡地区过早寒冷的气候有亲身感受。《老学庵笔记》中记述九月十九日过江陵,“极寒如穷冬,土人云:此月初已尝有雪”;十月入三峡,“是日极寒,岩岭有积雪”陆游:《渭南文集》卷四十七《入蜀记》。。长江三峡一带九月已初雪、十月已“极寒”,可见当时秋冬气温明显低于现代。这一时期寒冷气候在陆游三峡诗中有更加充分的反映,如乾道六年冬,诗人在夔州,所作《雪中卧病在告戏作》云:“面裂愁出门,指直但藏袖。谁云三峡热,有此凛冽候。殷勤愧雪片,飞舞为我寿。方惊四山积,已见万瓦覆。岂惟寒到骨,遂觉疾在腠。地炉炽薪炭,噤坐连昏昼。梅花真强项,不肯落春后。”陆游:《剑南诗稿》卷二《雪中卧病在告戏作》。多年后诗人在回忆三峡生活的《偶忆万州戏作短歌》:“峡中天下最穷处,万州萧条谁肯顾。去年正月偶过之,曾为巴人三日住。南浦寻梅雪满舟,西山载酒云生屦”(注:陆游:《剑南诗稿》卷三《偶忆万州戏作短歌》。)。可见乾道六年冬夔、万一带雪线明显下移,已经是漫山遍野,大雪覆盖山岭江畔了。不久戎幕山南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其南郑诗作也颇能说明南宋西南气候转寒问题,如《夜行》诗自注回忆乾道八年(1172)秋在山南,“顷自小益还南郑,夜宿金牛驿,时方大寒,人马俱仆卧”陆游:《剑南诗稿》卷十五《夜行》诗自注。。而且此时汉中降霜、降雪时间明显提前,陆游《秋雨渐凉有怀兴元》诗写道:“八月山中夜渐长,雨声灯影共凄凉,遥知南郑风霜早,已有寒熊犯猎场”(注:陆游:《剑南诗稿》卷十五《秋雨渐凉有怀兴元》。);另一首诗也颇能说明问题:“昔我从行台,宿师南山旁。仲秋已戒寒,九月常陨霜。入冬即大雪,人马有仆僵。土床炽薪炭,旃毳结行装。果蔬悉已冰,熟视不得尝”(注:陆游:《剑南诗稿》卷五十九《十月暄甚人多疾十六日风雨作寒气候方少正作短歌以记之》。)。诗中所反映的汉中秋冬物候明显低于现代。这些诗文资料都有力地印证十二世纪中叶以后,确切地说南宋乾道六年至八年间前后(1170―1172),是宋代气候突变转寒的关键年份。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责任编辑:黄晓军��

本文来源:http://www.yscs9s.com/news/75120/

推荐内容

为您推荐

资讯企业工作计划书企业工作计划【汇编三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资讯企业工作计划书企业工作计划【汇编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09-28 11:36:10  

新闻资讯记者的个人工作总结(锦集4篇)

工作总结(JobSummary WorkSummary),以年终总结、半年总结和季度总结最为常见和多用。就其内容而言,工作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并分析成绩的不足,从而得出引以为戒的经验。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闻资讯记者的个人工作总结(锦集4篇),

2023-09-09 11:18:48  

超市资讯部线下宣传年终总结个人版四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超市资讯部线下宣传年终总结个人版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09-08 10:00:37  

高考资讯英语学习方法精选三篇

总结是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资讯英语学习方法精选三篇,欢迎品鉴!

2023-09-08 09:59:55  

手机屏幕显示热点资讯怎么关闭(合集五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手机屏幕显示热点资讯怎么关闭(合集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08-26 17:45:51   手机屏幕出现热点资讯怎么关闭   手机打开屏幕就是热点资讯怎么取消